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5:09    次浏览
小咖码字吐血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微信号 如果你现在坐出租车的时候,仍能在后座看到那块反应迟缓的小屏幕,请尽量珍惜,因为这块屏幕背后的触动传媒正处在濒死状态,屏幕的拆除工作因为成本问题延缓了下来,但它成为历史,已板上钉钉。在上海余姚路339号,原触动传媒所在的办公楼已经人去楼空。据保安所述,现在上门的人基本只剩下讨债者。经营13年,曾经红极一时的出租车互动媒体——触动传媒突然间蒸发,那些在出租车上装载的屏幕暂已停止更新。出租车公司表示,他们正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,由于拆卸成本的原因,这些屏幕会等到车辆报废时一同拆卸。 13年专攻出租车领域,难逃时代浪潮生吞冯晖中在2003年创建了触动传媒,在此之前,他生活于美国,对华语世界的认识是陌生的,当他第一次计划回国创业时,甚至还受到了家人的阻挠。《南方人物周刊》曾这样描述冯晖中,“冯晖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。8岁到美国后,他在学校里见到的华人小孩,常常相互攻击,对外不团结,这让他从小不喜欢与华人小孩玩。他几乎没有华人朋友,甚至他兄弟的中国朋友也比他多很多。”但2003年,冯晖中还是带着几百万美元前往上海,当时他已经确定出租车媒体是自己到沪后的王牌。 刚到上海,冯晖中的故事很快打动了当地的几家出租车公司,他相信,自己在美国乘坐出租车时对后排那块屏幕的惊艳会在国内得到共鸣。但最尴尬的问题是,当时的技术水平却让他拿不出产品,那时候,iPhone还未问世,触摸屏的普世认知还是商务通那种电阻屏。当时在车内放置一个稳定的触控显示屏,难度远超冯晖中的想象。在烧了几千万美元投资技术之后,2007年,触动传媒的第一块显示屏才正式投入到出租车里。同年,第一台有着多点触控的电容屏iPhone横空出世,当时乔布斯手里的这块三合一玩具,似乎与冯晖中的出租车媒体伟业互不相干,人们的思维停滞在21世纪初的互联网蒙昧中,闭门陶醉。2008年,触动传媒全年广告收入超过1亿元,同比增长了10倍。到2010年,这家公司已经实现盈利。覆盖北上广深等7座一线城市、专注“高收入”人群、月覆盖用户突破七千万人次、荧幕数量达到50000台、嫁接电商平台杀入O2O大战、用手机充电服务在微信端强行吸粉——触动传媒在每个社会发展节点上都没有缺席,在分众、华视、航美这些户外媒体的身后穷追不舍。技术、安全、网约车,被不稳定因素包围 在户外媒体领域:分众选择了楼宇、电梯和超市,华视置身于地铁和巴士,航美占据了机场,触动传媒则选择了出租车,他们各自划分领域,通过向广告主售卖广告时间盈利。然而,前三者早已实现美股上市,触动传媒也曾计划IPO,但2012年之后再未曾有进一步消息。冯晖中曾隐晦表达了上市的阻力:“现在金融市场情况不是很好,从长远考虑,还是要看时机”。在彼时的冯晖中眼里,对未来的想象更多是上市,绝不是破产。当时曾有中字头专家宣称:“车载信息屏是汽车时代与信息化时代的必然结合,如果没有车载信息屏,汽车不过是4个轮子抬着的一顶轿子。”预言并没有说错,但这块信息屏并不适合于汽车后座。在急刹车时,这块坚硬的屏幕对后排乘客具有巨大杀伤力。2013年,上海一辆出租车发生车祸,后排一位乘客撞上副驾驶座头枕广告屏不幸遇难后,次年,类似不幸再次发生,一名年轻女乘客头面部多处受伤。此外,大众在移动互联网养成的习惯,也是让触动传媒陷入窘境的原因之一。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,相比手机,车载屏幕里的内容少、重复次数多,很多司机和乘客不堪其扰,有的干脆关掉声音和画面,造成广告效果无法落实。乘客也并不喜欢一上车就没完没了地被灌输广告,他们更愿意低头玩手机。业内人士魏武挥也曾对出租车电视广告模式提出质疑,“如果出租车上有两个乘客,那他们一般会谈话聊天;如果是一个乘客,现在的人都习惯性地会看手机刷微博”。再者,网约车对出租车的挤压,对触动传媒的业务影响同样不言而喻。公开资料显示,仅在上海市场,触动传媒与上海五家出租车公司有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。以2007年触动传媒正式推出产品来计算,在2017年,触动传媒将结束出租车公司的合约协议。在最后一年,触动传媒人间蒸发,出租车互动传媒的商业故事也虎头蛇尾的戛然而止。留在出租车后排那些无法拆卸的“遗产”,像烂尾楼一样,在风雨飘摇中等待报废。必格媒客跨界会,每月一期,汇聚各界大佬、精英跨界激辩,数千位投资人,轮番上阵,击穿商业痛点,启发创新性商业逻辑。报名请猛戳阅读原文,或点击E企咖菜单中的'关于我们→最新活动→报名参会',会有专人联系你。如果你想进入千人商业大群,请加群秘书微信号947490998。戳阅读原文,速来报名~~